您的位置: 首页 > 传染性疾病 > 丙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常见症状为发热、头痛、咳嗽、咽痛、鼻塞和流涕等。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的流行。

基本概况

简称                  流感

法定传染病类型  丙类

感染类型            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Flu),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较短,全年均可发病,但暴发及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临床起病急,症状包括发热或寒战、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肌痛或全身痛、头痛、乏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或腹泻。流感可引起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的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中流感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行特征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或季节性流行,不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流感的季节性流行是指流感在特定季节呈现发病率增高的现象,而流感的大流行则是流感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水平,且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能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和国界,甚至跨越洲界形成世界性大流行。

潜伏期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特定人群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相关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及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被看护人员、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BMI>30)。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临床表现

      流感症状及体征:      

      1.通常表现为急起高热(腋下体温≥38℃)、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卡他性症状常不明显。

      2.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少数病例也可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甚至会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在两岁以下的幼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两肺可有呼吸音减低、湿啰音或哮鸣音,但无肺实质体征。    

      5.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并发症

      1.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

      2.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炎、脑膜炎、急性坏死性脑病、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3.心脏损伤 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

      4.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5.脓毒性休克

治疗原则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确定治疗场所。

      1.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1条或1条以上):

      (1)妊娠中晚期妇女。

      (2)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3)符合重症流感诊断标准。

      (4)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2.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老年和儿童患者。

      (二)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治疗能有效缓解流感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节省医疗费用,并有可能降低某些人群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48小时内早期使用。

      (三)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四)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

预防控制

      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

      (一)流感监测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流感监测系统,通过哨点医院和网络实验室长期、系统、连续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可分析和判断流感活动状况和流行趋势,及时发现流感病毒变异,开展早期预警,并为全球及我国流感流行株的预测以及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提供可靠依据。

      (二)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以下人群为优先接种对象:

      ①6-23月龄的婴幼儿;

      ②2-5岁儿童;

      ③60岁及以上老年人;

      ④特定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单纯高血压除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⑤医务人员;

      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⑦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

      (三)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科普文章

分享到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