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夏季祛湿正当时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2-06-16        打印文章       字体:[        ]


炎炎夏日来临,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不仅气候炎热,且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中医认为百病易去,一湿难除。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很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如今,湿邪已成为疑难杂症和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关于湿邪你了解多少呢?


SUMMER

湿热首先有内外之分


外湿通常都是外感湿邪,比如气候潮湿、连日阴雨或者居处潮湿等,外界湿气侵犯人体,会引起头重、胸闷、四肢疲乏,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疼痛。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到阴雨天,就膝盖疼,比天气预报都准。


一般情况下,外湿比较容易察觉,人们也会有所防范。一到下雨天,把膝盖、脚踝、肚脐等关键部位捂得严严的,不容易受到外湿的侵害。但内湿就不一定了,因其不易察觉,等你发现并且想要重视的时候,湿气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内湿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是随着天气日渐炎热,空调使用不当易导致湿邪內郁。出汗本是一个散湿的重要途径,然而空调造就的凉爽环境,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引发疾病。二是夏季里常吃的一些生冷食品也会加重人们体内的湿气。冷饮、冰镇的啤酒饮料、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需要脾阳消耗大量的能量去蒸腾运化。若脾脏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则水湿无碍。但脾脏喜燥恶湿,长期喜食寒凉之物,脾阳过度消耗,蒸腾不及,水湿内停,则湿气纵横。三是久坐不动:《黄帝内经》曰“久坐伤肉”,伤肉其实伤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滋生痰湿。内湿,就是脾脏代谢运作失宜,体内津液聚停而成。


SUMMER

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可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输布受阻,故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称“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其临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邪秽浊的临床表现。


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多黏滞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湿邪伤人,其病多见于下部,如下肢水肿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湿邪入侵的表现



湿邪所到之处,皆有不同身体表现:湿邪聚集在体表时,会有四肢酸胀沉重、皮肤湿疹等表征;湿气进入体内,则进一步侵犯关节,一到下雨天便会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湿气为阴邪,一般被湿邪困住的人,往往少气懒言、精力不好、思睡、怕冷,头晕沉、头重如被物裹、总有疲惫感;阻遏气机表现为胃胀胃痛;湿困脾胃表现为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恶心欲吐;留滞肌肤可出现肢体酸痛、酸胀、沉重;下注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注大肠则腹泻、腹痛,舌苔白厚腻。

那么怎么祛湿呢?


方法一:饮食祛湿

冬瓜、西瓜、丝瓜等,能够通过利尿而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日常饮食上可以多吃一点。茯苓、泽泻、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物有淡渗利湿之效,可常熬粥后服用。白扁豆能补中气、健脾,脾得健运,气得运化则湿气自除,夏天宜常吃。

如果人体在夏季大量出汗,钾离子就会随之丢失,这样就可造成体内缺钾。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它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正常功能。身体内缺钾会造成神经肌肉无力,精神不振。此外,钾严重缺乏,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脑供血量减少,头昏眼花,倦怠无力。

多吃富含钾的食品,紫菜、海带等海藻类食品含钾较多,故紫菜汤、紫菜蒸鱼、拌海带丝、海带冬瓜汤等是夏季菜肴的上品;菠菜、苋菜、青蒜、大葱、蚕豆、毛豆等含钾量亦较高;粮食以荞麦面、玉米面、红薯中含钾较多。此外,多吃含钾的水果对补钾效果也不错,水果中以香蕉、西瓜含钾量最丰富。多喝些茶水,对补钾也有好处。

方法二:运动祛湿

运动不仅仅提高人们自身的免疫力,还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排汗以及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排出体内湿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一味地运动,流汗过多反而会伤害人们的身体。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还要注意预防着凉,比较好的运动方式包括慢跑、快走、练瑜伽等,这些运动都能有效祛除人体内的湿气。

方法三:泡脚

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也是一个不错的祛湿方法。泡脚的功效就是引导阳气到达足底,具有助眠强身、发汗排湿气的作用。人们也可以适当在泡脚水里加点料,如花椒、泡脚药包等,这样祛湿的效果更加明显。

方法四:穴位按摩祛湿

相对于以食疗或药疗祛湿,利用按摩祛湿的方法更适合普通人。因为按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相关穴位,不需要通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可以大大缩短起效时间。而且,单凭一双手就可以在家自行按摩,操作简单、方便,更符合经济原则。

临床上,常用的排湿穴位有:阴陵泉穴、丰隆穴、大横穴、足三里穴等,只要认准这几个“排湿口”,就可以做到轻松祛湿。


阴陵泉穴阴陵泉穴是属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有排渗脾湿的功效,是常用的“祛湿大穴”。按摩方法:以拇指点按为主,每次按摩 3~5 分钟,每日早晚各 1 次。也可

用艾柱熏灸此处 10~15 分钟。

丰隆穴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主治脾经及胃经的疾病,有沉降胃浊、化痰湿的功效,是“祛湿化痰大穴”。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持续 5~10 分钟为宜。

大横穴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之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左右各一,有运转脾经水湿之功效,全身的湿气都能由它驱除,同样是“祛湿大穴”。按摩方法:用两拇指同时点按左右两侧的大横穴,持续 3~5分钟。或用手掌以顺时针的方向摸腹20~30圈,同样能有助通便祛湿。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为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处,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是“强身健体大穴”。按摩方法:一是每天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 5~10 分钟,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 1~2 次,每次灸 15~20 分钟,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祛湿健脾方

三味消暑茶:白扁豆5克,西瓜皮20克,绿豆20克。将绿豆和白扁豆一起煮,等到煮熟之后,再将西瓜皮放进汤中一起煮一会即可。这个方子中绿豆和西瓜皮都是能清暑的,白扁豆能够健脾化湿。

长夏消食方:山楂15克以健脾消食,陈皮10克以健脾化湿,乌梅3枚以生津止渴,薄荷5克用以疏风清热,再加入适量的冰糖来调整一下口味,水煎服即可。这个方子可以在夏天吃不下饭的时候服用,也可以用于脾胃湿热患者出现腹胀、满闷的时候服用,或者适用于脾胃虚弱、大便黏腻不爽的患者做日常调理使用。

葛根薏仁乌梅饮:乌梅1枚,葛根粉10克,薏仁粉10克,上述药物中,乌梅和葛根粉能够生津止咳,薏仁粉能够健脾祛湿。将乌梅泡水,再加入葛根粉和薏仁粉各10克即可。该方能够健脾滋阴,生津止咳,适合夏天阴津损伤导致咽干口燥,或者阴液亏虚的患者做日常调养。孕妇不适宜饮用。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